码头上,当收到要带领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一众学子前往倭国的消息后,郑和迅速地开始整理海军。
一艘艘巨大的战船整齐地排列在港口,船帆在风中鼓起。
海军们在甲板上忙碌地穿梭着,搬运着物资,检查着船只的各个部件。
郑和站在旗舰的船头,大声地指挥着:“把粮食都堆放整齐,检查火炮是否能正常发射,绳索都要系紧了!”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港口回荡。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带着一众学子来到了港口。
郑和看到他们到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走下船头,迎接他们。
“诸位学子,欢迎你们登上战船。”
“此去倭国,路途虽不算遥远,但也需小心谨慎。”
杨士奇恭敬地行礼道:“郑将军,此次能与将军同行,是我等的荣幸。”
“我们定会听从将军的指挥,也希望能从将军身上学到更多。”
杨荣也笑着说:“郑将军,听闻您多次出海,经验丰富。”
“我们这些学子对海外之事只是纸上谈兵,还望将军多多关照。”
杨溥则认真地说:“将军,我们都带着陛下的期望,定要在倭国建立起一个繁荣的大明殖民地。”
郑和看着他们,眼神中充满了赞许:“诸位都是陛下亲自挑选的人才,我相信你们的能力。”
“上船吧,我们即刻出发。”
众人登上战船,随着郑和一声令下,战船缓缓驶离港口。
在船上,杨士奇、杨荣、杨溥和一众学子围坐在一起,开始讨论相关的治理政策。
杨士奇率先开口:“我们要在倭国建立起像大明一样的学府,让倭国的孩子从小接受大明的文化教育。”
“这样既能让他们了解大明的礼仪和制度,也能培养出对大明忠诚的人才。”
杨荣点头赞同:“士奇兄所言极是。我们还可以根据倭国的地理环境,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
杨溥沉思片刻后说:“在治理上,我们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划分不同的区域,设立各级官员,明确他们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