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难行,警钟长鸣,积重难返,这是全民族的悲哀。
跑生意的商人们风雨兼程,忙碌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中。国仇家恨没加诸自身,还感受不到老大帝国这艘巨舰正在崩溃肢解,逐渐下沉。感受到民族危机的人有一些奋起抗争,更多的却是逆来顺受。也许这些话一八九四年之后说更合适。一八六六年春,同治五年。这艘帝国枯朽巨舰的一切都在嘎吱吱沉重滑落和下坠的轨道上。
石家的黄记绸行主要做客店货生意。也就是细分市场的中档市场份额。太平天国以前经济尚好时候,“客店货”还供不应求。如今的行情是转到低端消费品“下县货”上。而高端的“广货”因为洋人需求不减反增,一路走高。
孙三喜、杨全两个人眼光毒辣,跑洋人商行商讨今年的生意。他们这是打算搞一票大的。
石家兄弟没打算跟风。他们相对谨慎。他们兄弟俩主要走的南路,和孙三喜、杨全的西路并不冲突。如果说他们的盘子足够大,石家也不介意借力出海。毕竟谁也不会嫌钱多。
要说营商环境,这时候的店庄讲究“欠货两讫,概不赊欠。”哪里允许客商赊货赊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连赌场里都不兴赊欠,要么去问放高利贷的拿钱呢!反正这年头就没有隔夜的账。不作兴。
说起生意来,创业之初往往都需要启动资金。这个比例一般按照实际投入的一半为佳。也就是说做一百两的生意,得准备好两百两启动资金。那这样许多人都会马上投降了。在现代社会有融资手段,比如说投行这种高大上的资本来源。新兴产业只要概念得当,企划书做的好特别容易融资。
古典时期你若拍着自己的胸毛说,这门生意肯定能赚到京师人口袋里的钞票,你们看雾霾这么大呼吸都困难。卖口罩吧!借个千八百两银子咱们开干,等坐地分钱。百分之一千的钱庄只会拿白眼仁看人。鼻孔出的气都能把你的胸毛烧出胡椒味。可不是消遣掌柜的嘛!这年代的生意,真金白银从口袋里往外掏。有钱人都秉承着“财不外露,闷声发财”的原则,民不与官斗,除非同流合污。
石家上辈几代人累积的财富被太平军劫了大半。现在的家门才刚修好一年半。要说赚钱,两个人肯定没有以前四个人效率高。盛镇这边的绸行去年新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