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协调不畅的问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面临技术和市场双重挑战,一方面,相关技术研发还不够成熟,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市场对再生建筑材料的认可度较低,推广应用困难。而且,尽管开展了环保宣传教育,但部分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仍然淡薄,对建筑垃圾的规范处置不够重视。
就在城市建筑工地问题艰难推进时,农村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的后续运营困境也日益凸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旨在将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转化为清洁燃气,为农村居民提供炊事用气,既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然而,随着工程的运行,出现了一系列后续运营问题。设备老化损坏严重,由于缺乏专业的维护人员和维护资金,许多气化设备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运行。秸秆原料收集困难,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秸秆收集成本增加,且农民对秸秆收集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原料供应不稳定。此外,燃气价格与运营成本不匹配,供气价格过低,难以维持工程的正常运营,但提高价格又会影响居民的使用积极性。
香菱和行秋深入农村对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进行详细考察,发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推动政府加大对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后续维护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维护基金,用于设备维修和更新。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本地的专业维护人员,确保设备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建立合理的秸秆原料收集机制,通过成立秸秆收集合作社、给予农民一定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民收集秸秆的积极性,保障原料的稳定供应。同时,对燃气价格进行合理调整,综合考虑运营成本和居民承受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并探索政府补贴与市场定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工程的可持续运营。此外,鼓励科研机构研发更高效、低成本的秸秆气化技术,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但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专项维护基金有限,难以满足设备大规模维修和更新的需求。培养专业维护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且农村地区吸引力有限,人员流失问题可能较为严重。建立秸秆收集机制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如合作社的组织管理、补贴资金的落实等。燃气价格调整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容易引发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