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和行秋积极与农业部门合作,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研发更适宜的秸秆还田改良技术,提高秸秆还田的效果和适用性。推动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联盟,整合企业、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等各方资源,共同解决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的技术、市场和运输等问题。鼓励企业加大对秸秆饲料化、能源化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同时,政府出台更具吸引力的补贴政策,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农民和企业给予奖励,提高各方积极性。此外,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秸秆综合利用的方法和技术。但在实施过程中,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时间让农民接受和适应,产业联盟的整合和协调面临各方利益平衡的难题,补贴政策的资金来源和发放标准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而且,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市场培育也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此时,城市工业遗址改造中的生态修复与再利用难题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工业企业搬迁后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址。这些遗址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工业历史文化,还占据着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土地资源。然而,工业遗址往往存在土壤污染、建筑破败、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如何在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和合理再利用,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他们对多个城市工业遗址进行考察,发现工业遗址改造面临技术、资金和规划等多方面挑战。在技术方面,工业遗址的污染类型复杂,需要专业的土壤修复、生态重建等技术,但目前相关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瓶颈,如修复成本高、周期长等。在资金方面,工业遗址改造需要大量资金用于遗址保护、生态修复、建筑改造和功能重塑等,但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够,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又面临投资回报不确定等问题。在规划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工业文化保护、生态修复和城市功能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规划,但不同利益主体对改造方向和功能定位存在较大分歧。
香菱和行秋建议政府设立工业遗址改造专项资金,加大对土壤修复、生态重建等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业遗址改造,如给予土地使用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