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其实曾老也不反对啊。中国人很现实,我请问你不现实,你怎么过日子,你怎么过生活,生活本来就是很现实的,一文钱就可以逼死英雄汉,因此我们什么都不反对,你说反对人家赚钱那是唱高调,你说看不起有钱人那是仇富,这都是不正常的心理。
我们应该了解孔子读透了《易经》以后,他的核心思想就是无可无不可,这个无可无不可啊,他在系辞传里面写的很清楚,就是不可为典药。他不能够说抓住《易经》的经文就,把它当做就是这样,不能有变化,那就失去掉《易经》的意识,任何事情有它的规矩,但是都可以因时因人因地因事而做一些合理的调整,以求制宜,制宜就是有合适的效果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人死了以后,尤其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真正的是很舍不得的,再加上以前的人,人死的就往偏僻的地方或者荒郊野外一丢,多用个什么东西遮一遮,然后动物就在啃啊弄啊,然后我们又看到以后顿时不忍心。所以中国为什么会重视殡葬,我们还有一句话说,结婚的时候你可以不去送礼就好了,送葬的时候你最好亲自去看一看,因为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所以我们现在感觉到人能够说再见了,这也是一种很值得珍惜的事情,再见就表示我们还有机会再见面。这一次相别,永不见面的那种几率是相当的高,我们常常讲再怎么样辛苦也要送他一程。其实他知不知道,但我们总认为他知道,最起码我们表示我们的心意,问心无愧,死而无憾。
讲到这里,曾老慢慢就想出来了,中国人的一切一切,都是从《易经》的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从开天辟地乾坤两卦,一直到最后的既济未济,成功没有成功,成功没有成功,我们就想到人是可以永生的,灵魂是不死的。我想我们都是从这样推理出来的,人要追求永生,你看历史上,有势力的人,有钱有势的人,他都知道我要永生。因为我这么好的荣华富贵,我说死就走了,不行。你看秦始皇求永生,汉武帝求永生,最后呢都不可能。因为他们有个错误,把永生解释成长生不老,人不可能长生不老的,他这有始就有终,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怎么可能说长生不老,不可能。他们误会错了,说永生就是长生,没有一个达到目的的,他们读圣贤书没有搞通他,认为说既然这样的话,那我就来找个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