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么大的。如果它本身就很复杂,他只能够适应于某一个领域,其他领域完全说不通,完全说不通。
它这个模糊性影响了中国人很深。你看我们讲话经常不喜欢讲得非常清楚,我们经常不喜欢,我们都是点到为止。那四个字很重要,那四个字对中国影响太大,叫做大致如此,大致如此,差不多了,就这样。其他你自己去想,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在变,你如果事先都教他非常清楚,又教他不能变,他一定行不通的,他一定行不通。这就是制度化没有办法应变的,最大的苦恼。
这样各位才知道小孩要出门了,中国的父母只讲一句话小心一点,他永远不会错。你摔到阴沟里去,回来再骂你,叫你小心,你不小心掉到阴沟里去。你出去被人家打了,他回来叫你小心,不小心,他说他永远对的,就是他模糊。如果小孩要出门,妈妈教的很清楚,小心哦不要掉到阴沟里面去,他回来就笑,一路上都没有阴沟,还强调阴沟去,那妈妈就很难看。
你怎么料的到未来是怎么变化的,《易经》最大的模糊性,让我们怎么解释都对。但是要言之成理,而且要汇通到本源上面来,你不能离开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根本的道理上你不能违废就好了。
第二个《易经》有很大的灵活性,你看周文王所写的东西,我们这样解释也对,那样解释也对。那到底他本来意思是什么?你又问不到,他人死了你问得到吗?有时候他是写写写误的。以前呢要抄一本书,没有那么容易的。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费劲,在石头上刻字的,外国人每次问曾老,你们在干什么嘛。其实他不了解,中国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太用意的。我们每个人去抄,东抄一抄一个西抄一个,太多版本糟糕了,谁对谁错不知道。那怎么办?慎重起见,就把正本一个字一个一个字刻在石头上,石头永远不会变嘛,它永远保留的嘛。所以每个人抄完以后就去石头去对,我那个字抄错了改过来,这才是石碑最大的功能啊,不是说做好看的了。那真是叫做正本,因为手抄有时候笔误,有时候神情不定,想到别人去。还有一种更麻烦的,他漏抄了几句,漏抄几句还好一点,他漏抄一两个字,糟糕不糟糕的。
所以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我们最大的问题就说缺一个字,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