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页批注:“参见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模型“。
午间争分藏玄机。
正午的茶水间弥漫着陈敏遗留的茉莉香片气息。冷玥反锁柜门,在储物架后摊开《定量研究方法》。智能手机支架上,省党校教授的网课正以15倍速播放,降噪耳机却精准捕捉着走廊动静。
“冷姐!省厅急件!“小王的敲门声穿透隔板。她迅速将便签塞进《历年真题》第193页。开门瞬间,左手已接住文件袋,右手顺势将保温杯搁在窗台散热。
暴雨考场绽锋芒。
笔试考试在省城一所中学举行,考试日的暴雨击打着百年学府的琉璃瓦。冷玥的白衬衫领口别着银制枫叶胸针——这是林母熔铸的镇水银器边角料所制。当《新时代地方治理创新》试题展开,她瞳孔微颤:论述题恰是上周处理过的智慧社区案例。
钢笔尖流淌出带银砂的墨迹,将“年鉴数据校验流程“转化为“政策试点监测机制“,用“裂纹镶嵌“技艺诠释制度弹性。监考老师驻足时,她正在绘制三维分析模型:横轴“防汛应急经验“,纵轴“多中心治理理论“,每个坐标点都闪烁实务与学术碰撞的火花。
玥玥作为综合科负责人,通过年鉴编纂、调研接待等工作积累案例库,将通联调度、数据核验等实务经验转化为学术笔试素材。
那日,研究室的绿萝攀上了档案柜顶端。冷玥颤抖着点开查询页面,“总分第20,共录取70名进入面试“的字符在屏幕炸成星光。李主任进来时,她正对着窗台的银砂笔筒落泪——林嘉修补的钢笔投射长影,恍若故人跨越时空的拥抱。
晨雾漫卷候场厅。
面试在玥玥想要去的高校进行,看看久别的校园和来来往往的大学生,玥玥突然神清气爽,心向往之。
七点三刻的省会大学行政楼尚裹在寒气雾绕中,冷玥站在三楼候场厅的落地窗前,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青瓷保温杯的冰裂纹釉面。晨光穿透防爆玻璃,在她黑色羊绒套装的银丝滚边折射出细碎星芒。公文包里《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书页间夹着半张泛黄防汛日志,那是林嘉生前用红蓝铅笔标注的暴雨应急预案。
“37号考生请准备!“电子提示音惊飞窗台麻雀。
五位考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