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集团的利益,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
陈蕃,字仲举,他一生都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性格刚直,从不畏惧权势。陈蕃早年就因为品行高洁而闻名,被举为孝廉后踏入仕途。他多次上书皇帝,言辞恳切地揭露宦官的罪行,请求皇帝抑制宦官的势力。他在担任太尉时,曾和李膺等人一起,坚决反对宦官的专权行为。
陈蕃平日里对儒家经典研读颇深,他的政治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坚信,只有秉持着儒家的道德准则,才能治理好国家。他常常在书房中独自沉思,思考如何才能改变当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在奏章中曾写道:“今京师嚣嚣,道路喧哗,言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与赵夫人诸女尚书并乱天下。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方今一朝群臣,如河中木耳,泛泛东西,耽禄畏害。陛下前始摄位,顺天行诛,苏康、管霸并伏其辜。是时天地清明,人鬼欢喜,奈何数月复纵左右?元恶大奸,莫此之甚。今不急诛此曹,必生变乱,倾危社稷,其祸难量。愿出臣章,宣示左右,并令天下诸奸知臣疾之。”然而,他的建议大多没有得到皇帝的采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与宦官集团的斗争。
杜密,字周甫,与李膺齐名,当时人称“李、杜”。他历任代郡太守、北海相、尚书令等职,在任期间,积极打击宦官势力,毫不退缩地检举违法的宦官及其党羽。他深知宦官集团的恶行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所以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他都坚决维护正义。在北海相任上,他发现当地的宦官子弟仗势欺人、鱼肉百姓,便立刻展开调查,将这些不法之徒绳之以法,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
这些官僚与太学生们相互支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宦官集团的力量。他们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旗帜,试图扭转社会风气,恢复政治清明。他们的抗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正义和理想,更是为了挽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东汉王朝。
随着太学生与官僚群体对宦官集团的抨击越来越激烈,宦官集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们决定采取行动,对反对者进行残酷的镇压。
公元166年,一件引发党锢之祸的关键事件发生了。宦官侯览的党羽张成,提前得知朝廷即将颁布大赦令,便唆使其子故意杀人。张成以为,有大赦令在手,他儿子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