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昏暗。庞涓隐隐看到路旁大树上有字,便命人点火查看。火光一起,两旁顿时箭如雨下,魏军顿时陷入混乱,死伤无数。庞涓自知中计,大势已去,绝望之下,拔剑自刎。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彻底丧失霸主地位,而齐国则凭借桂陵、马陵两战的辉煌胜利,威震诸侯,成为战国初期当之无愧的霸主之一。
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屡创佳绩的同时,齐国的文化领域亦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其中稷下学宫更是成为文化汇聚的璀璨核心。齐国自田桓公设立稷下学宫以来,虽已吸引诸多学者文人,但因缺乏持续有力的支持与引导,尚未能充分发挥其学术引领的巨大潜能。齐威王即位后,大力加大对稷下学宫的投入,扩建校舍,广纳贤才,为学者们提供优厚待遇与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他下令,无论来自何方、何种学派的学者,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入稷下学宫讲学、研究。一时间,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派学者纷至沓来,他们在这里自由地交流思想、辩论学术,相互切磋砥砺,共同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稷下学宫不仅成为齐国的文化中心,更是整个战国时期的思想高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立下不朽功勋。
诸多学者在稷下学宫的滋养下,着书立说,培养弟子,其思想学说如源头活水,润泽后世。儒家的孟子、荀子先后在此讲学多年,他们传承与发展了儒家思想,使之更加适应时代需求;道家的庄子虽未长期驻留,但他的思想也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启迪着后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法家的慎到、申不害等在此探讨法治理论,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借鉴;兵家的孙膑更是将自己的军事智慧与实战经验传授给弟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军事人才。据《史记》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足见当时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
然而,齐国的发展之路并非一马平川。随着国力的强盛,邹忌与田忌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邹忌身为宰相,为齐国的改革与发展殚精竭虑,功绩卓着;田忌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威名赫赫。两人皆是齐国的中流砥柱,但因性格、行事风格迥异,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