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叛军(抗金义军)共同进攻汴京。
起初,得知此消息的刘元璋,还并未把霍无畏的“攻心计”放在心上。
笃定的认为,霍无畏此举不过是撤兵前的障眼法,好为他霍无畏和霍家军在北方汉人百姓的心目中,博得一个精忠报国的好名声。
因为,身为大齐皇帝的刘元璋,早都已经从“宗主国”大金熙宗皇帝完颜弼口中,得知了唐元宗陈璟即将和大金议和的消息;
也知道,汴京城外的大唐三路北伐大军之二,张世忠和韩峻所部,已经奉旨拔营班师;
还知道,韩峻所部已调转兵锋,将枪头对准了朱仙镇内的霍家军。
种种迹象表明,大唐军队的第四次北伐,应该就此止步于汴京城外。
所以,坐镇汴京的大齐皇帝刘元璋,在明知自己麾下的大齐军不敌霍家军的前提下,依然有恃无恐。
再加上,这汴京城城墙高大,易守难攻。
他不相信,仅凭霍无畏麾下的五万霍家军,就敢孤军深入攻打汴京城。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霍无畏胆敢抗旨不遵,执意攻打汴京城,自己麾下的五万大齐军队也只需要固守待援即可;
无需十日,大齐宗主国大金的兵马大元帅、金朝第一勇士完颜不破,便能亲率麾下十万金军铁骑,自大名府南下汴京与城内的大齐军队里应外合,围歼霍家军。
再者,那朱仙镇外还有大唐北伐军韩峻部的五万人马,在霍家军的后方虎视眈眈;
想必,霍无畏一旦抗旨不遵、破坏议和,那唐元宗陈璟也不会轻易放过他。
等到那个时候,腹背受敌的霍无畏,可就成了瓮中之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至于,霍无畏广邀北方各路叛军(义军)攻打汴京一事,刘元璋更是没有放在眼里。
在他看来,所谓义军,不过是一群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乌合之众罢了。
若是这些“义军”真有那个本事,他刘元璋又怎可能将汴京城,据为己有长达十年之久?
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流寇,别说是指望他们拎着镰刀、扛着锄头、钉耙来攻城了,就是自己敞开汴京城的四处城门放他们进来,又有几个人有那个胆子敢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