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 第73章、此路不通(中)(1/4)
    笑声中的黄立极掏出“叆叇”,遮住了眼睛,拿起文书,研究起来。这是刘阁老的主场,让他三尺又何妨?

    孙承宗还记得张国维的上书是他贴黄:河事关槽事,漕运关国本,河事需慎,江事宜缓。

    太后的批红是:准淮扬工程,着户部斟酌拨款。

    刘一燝的蓝批是:厚此薄彼,此诚不公。

    这是刘一燝的故意挑刺,却换来小皇帝的朱批:

    江河如两宫,内阁欲弃谁?水润华夏,俱为社稷之母。夏汛关乎生民,粮产,为国之重事。下朝议,立新规,能否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四个字,孙承宗简直佩服小皇帝的想象力。再修一条大运河?就算不计后果,大明也要有这财力。

    不过,这事被视为重事了,内阁也只好重视起来。对小皇帝的南水北调一片夸赞,但具体操作,集体装哑巴。

    当然,朱慈炅也很快意识到“南水北调”是个玩笑。后世有机械,有基建狂魔的能力,也没有完全完工,还有各种问题。

    此时大明的水系图和后世也有很大的差别,最恐怖的就是,黄河依然延续着“夺淮入海”格局。

    朱慈炅继位后分析过大明主要的财政支出,他惊奇的发现,大明治水的支出竟然是军费以外的第二大开支,有接近两成的恐怖支出。

    不是官员,不是藩王,不是灾害,竟然是治水。

    万历十五年:华北暴雨引发特大水灾,北京内外城多处坍塌,排水系统失效,污水与尸体混杂引发瘟疫。同年,江南水灾频发,灾情严重,农田淹没,饥荒蔓延。

    万历十八年:徐州遭黄河水灾,全城淹没,水深逾年不退。

    万历三十二年:北京连续阴雨,昌平、通州等地水灾,正阳门与崇文门城墙因地基下沉坍塌。

    万历三十五年:北京遭遇罕见暴雨,街道水深达一丈,衙门被淹,通州运河决堤,皇家木材被冲入河道。

    万历三十六年:江南再次爆发大规模水患,财物损失无计。

    天启四年:黄河在徐州奎山决口,洪水冲毁东南城墙,全城被淹,城池完全被埋,形成“城下城”奇观。灾后重建新城,原址沉入地下。

    天启六年:华北阴雨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