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接过,随意翻开一本,见上面写着“江南织造局请拨银三十万两”,再翻一本,“陇西布政使司报灾请赈”,又一本,“河东军镇请发军饷”……皆是紧要之事,却因前任尚书暴毙,无人决断,竟拖延至今。
苏云只觉头大如斗,暗道。
“杨澜啊杨澜,你倒好,一死了之,却给我留下这堆烂摊子。”
感叹之间,苏云全然忘了,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烂摊子的源头在他。
正烦恼间,忽有小厮来报。
“大人,唐府派人来送午膳。”
苏云这才想起尚未用饭,挥挥手道。
“拿进来吧。”
不多时,小厮摆上饭菜,苏云匆匆扒了几口,便又埋首案牍。
如此直到申时,苏云已看了二十余本卷宗,越看越觉棘手,赋税拖欠、灾荒赈济、官银亏空、漕运堵塞……
桩桩件件,皆需立刻处理,偏生户部人手不足,能干事的幕僚更是稀缺。
他忽然想起一人,便是韩明,字子昭,早年间便以才学闻名,周明帝曾多次征召,欲委以重任,却被他婉拒,只愿在唐府做苏云的幕僚。
此人善理财政,精于算计,若能将他提报户部,必能分担不少事务。
主意已定,苏云当即命人备轿,回唐府去见韩明。
及至府中,直奔书房,却见韩明正秉烛读书,案头堆着各地钱粮报表。
“子昭果然在此。”
苏云笑道。
韩明抬头,见是苏云,忙起身施礼,道。
“大人辛苦了。今日去户部,可还顺利?”
苏云摆摆手,坐下道。
“顺利是谈不上,杨澜留下的烂摊子,比我想象中还要棘手。赋税、漕运、赈济、军饷……千头万绪,单凭我一人,如何料理得过来?子昭,你我之间无需多言,深知我的心思,可愿到户部帮我?”
韩明沉吟道。
“大人知遇之恩,明岂敢不报?只是早年陛下征召,明之所以婉拒,实因不愿卷入官场是非。如今大人相邀,明若再推辞,便是不识时务了。”
苏云大喜,道。
“子昭肯相助,实乃户部之幸,大周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