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世矩也猜到秦昇来见自己是有大事要谈,因此并没有在府中设宴款待秦昇,而是直接亲自出大门将秦昇请到了自己的书房。

    秦昇见裴世矩如此上道,也不拐弯抹角,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说自己打算在刚光复的河北道举办一次与大业二年完全不同的科举考试,以此来选拔出一批有才之士,充任河北道各个郡县的官吏。

    他此次登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裴世矩给他推荐一个当世经学大儒出任此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二是希望裴家可以带个头,鼓励自家子弟去参加此次科举考试。

    后世不少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世家大族都是极力反对科举考试,认为科举考试严重损害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但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世家大族之间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像关陇集团祖上大多是鲜卑贵族和汉人豪强,虽然武功赫赫,但若是他们的子弟去参加科举考试,跟其他世家子弟公平竞争,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考得过家学渊源的山东士族和南方士族。

    同理,虽说科举考试给了寒门子弟和平民子弟一个以才入仕的机会,但他们的家学不如名门望族深厚,又没机会得到经学名师的指点,对经义的理解和领悟远不如世家子弟透彻,因此很难在科举考试中考得过世家子弟。

    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大多同样是世家大族出身的经学大儒,他们在批阅考卷的时候,自然更倾向于去录取对经义的理解与自己相通的考生,或者就干脆只录取跟自己家族关系有渊源的世家子弟。

    因此,像裴家这种家学深厚的名门望族,实际上对科举考试是持开放态度的,毕竟他们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可谓是占尽优势。

    而在历史上,也正是因为唐朝开始推行科举考试,导致在北周和大隋两朝呼风唤雨的关陇集团迅速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五姓七望这些家学渊源的名门望族。

    到了唐朝中后期,这几个姓几乎完全垄断了朝廷的重要官职,导致之后唐朝的宰相大多不是姓裴姓王,就是姓卢姓崔。

    直到黄巢的出现和五代十国那些军头的崛起,不断按照族谱去诛杀这些世家出身的大臣和他们的子弟,才导致这些名门望族的迅速没落。

    到了宋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