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由检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耐心开导下,元首那原本执拗得如同顽石般的脑袋,总算是开了窍。德国自此毅然决然地踏入了战争总动员的轨道,整个国家犹如一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全力运转起来。
施佩尔凭借着卓越的才能,被破格提拔为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在他的精心组织与高效领导下,德国的军工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无论是飞机制造车间,还是坦克装配工厂,都一片热火朝天。随着一辆辆崭新的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缓缓驶下生产线,德军的实力犹如枯木逢春,有了显着的恢复与提升。
与此同时,为应对苏军的强大攻势,德国调整战略布局,采取了全线防御策略。元首知人善任,任命军事才能出众的莫德尔担任中央集群司令,负责中部地区的防守重任;选派经验丰富的曼斯坦因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苏联南部构筑坚固防线,并伺机发动局部反攻,力求在防御中寻找战机,扭转战局。
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朱由检,正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为了有效遏制苏军在乌克兰南部发起的大规模反攻,他心中已然有了一个大胆而周密的计划。朱由检打算以驻扎在罗斯托夫的三万多兵力为基石,包括英勇善战的第二坦克师,精锐的第 16 和第 24 装甲师,以及灵活机动的第 43 摩托化步兵师,在此基础上,组建一支规模庞大、战斗力强劲的顿河国际装甲集团军。按照规划,这支部队的总兵力将超过十万人。
然而,现有的兵力远远无法满足组建大军的需求,缺口的六万多人员从何而来呢?朱由检将目光投向了罗斯托夫当地及周边地区。这里民族众多,包括乌克兰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车臣人等,甚至还有一些对大明王朝抱有亲近态度的俄罗斯人。由于大明王朝一直秉持着中立立场,尚未直接参战,且始终对罗斯托夫附近的居民保持着友好、亲和的态度,其推行的民族政策与统战措施深入人心,因此,招募人员的工作进行得格外顺利。
对于乌克兰人,大明王朝明确的宣传口径是坚定支持乌克兰的独立诉求,充分尊重乌克兰人的自主选择。并且郑重承诺,如果未来大明王朝投身战争,必将给予乌克兰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少数民族高度的自治权,让他们能够自主决定本民族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