囍帖街以前不叫囍帖街,叫南江街,取名自“江之南边”。六十年代那里建了很多侨房,许多归国华侨便聚居在那,他们带来了很多西式的生活作派,其中一项便是西式婚礼,把结婚弄得像派对一样,穿着神圣的白纱,念着情深款款的誓言,洋气又新潮。当中有些有商业头脑的侨商开始在自家房子前的花园或者草坪上,陈列一些西式的婚纱洋装,再后来慢慢延展到婚礼相关物品的经营,例如喜帖印刷、喜糖喜饼售卖……久而久之大家叫惯了“囍帖街”,便正式更名了。
到了八十年代末,西式婚纱开始进一步流行,婚纱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在这条街浮现,有零售也有批发,不仅南城人来这里买,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的商家都会跑来进货。
何美珍以前是在服装厂干的,从车间女工一路做到销售专员。但自从国家在九三年第一次提出“市场经济”以来,厂子的效益就一年不如一年。她很有危机意识,又看准了婚纱的商机,在生了纪年后不顾丈夫纪强的极力反对,拿了自己全部的嫁妆和积蓄出来租了一个铺子。
最早的时候,“珍爱婚纱店”开在巷子里头,西式中式都有,卖的都是大路货。何美珍苦撑到第三个年头,开始尝试自己设计一些款式,凭着在服装厂那些年积累的三脚猫功夫以及自己天生敏锐的潮流嗅觉,竟有了不错的市场反馈。她的店铺本来在街口,位置得天独厚,可谓是囍帖街“门面担当”。
生意刚刚有了些起色,没想到丈夫纪强就下岗了,导火索是因为纪岁。虽然生她时交了超生罚款,但这在国营单位算是一个污点。加上那几年纪强所在的药企效益很差,他不仅被踢出了最后一波福利分房,在年底绩效盘点时还被干掉了,家中的重担一下落在何美珍身上。
本来有了独立设计款按理说位置就很重要了,可是临街铺位的租金实在太贵,纪强下岗后何美珍要负担起成头家的开支,无奈只得退到了街后的平安里小巷。酒香其实也怕巷子深,她但求也能搭车一下街坊们的生意,或者靠客人口口相传。而囍帖街的婚庆生意似乎越来越旺,前几年还在街头落成了一座婚庆器材批发市场,名为“囍缘汇”。
这些年“珍爱婚纱店”从一个蝇头小铺逐渐将生意做大,眼看有了盼头却又逐渐龟缩回去。起起伏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