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成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
唐代的国子学是专门培训皇族和朝廷官员后代的高等学府。然而,这些高等学府,寒门学子想要进去就读,那是白日做梦,因为,这取决于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高度等级性和阶级性。教育资源被少数上层阶级所垄断,普通百姓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教育制度不仅限制了社会流动,也是封建社会阶级固化的表现。
国子学,主要职能是培养符合国家治理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科举等途径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唐朝初年的国子学不仅为贵族子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了重要的人才。唐朝国子学的典型代表人物有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要有实际内容和价值;还有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孔颖达,在这一时期统一了儒家经学,对唐朝文化教育乃至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至隋朝始设国子监,太学教育功能逐渐被取代。至唐朝,太学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培养了大量官员,也对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学最初设立于西汉时期,汉武帝为选拔人才而创建。东汉时期太学达到鼎盛,学生人数超过三万人。隋朝时,太学被纳入国子监,唐、宋时期太学与国子学并存。
唐朝太学主要招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孙,显示了其作为高级官员子弟的教育机构特点。太学修业年限为6年,必修科目包括《礼记》、《春秋左氏传》等,选修科目有《易经》、《尚书》等。太学不仅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官员和学者,也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起到了关键作用。太学的设立和发展,是古代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的体现,对后世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太学有着深厚渊源的代表人物有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其诗歌广泛涉及山水、酒仙、人生等题材,风格奔放、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有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其诗作深沉,关注社会苦难,作品如“三吏”等反映了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还有既是诗人也是画家的王维,其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画作亦以山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