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去征讨李密的瓦岗军,行军至河间,前方探马来报,说窦建德的起义军在此处盘踞。
前章我们多次提到过窦建德的名号。窦建德(573年—621年),隋朝贝州漳南(今山东德州武城鲁权屯镇漳南镇村)人,隋末着名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窦建德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因举兵抗隋,家人被隋军杀害,于是投靠清河人高士达。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窦建德在河间、乐寿(今献县)两县交界处,设坛典礼,自称为“长乐王”,正式成为一方割据势力,称雄河北。
隋朝时期的河间郡,位于今河北省中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经过历史的变迁,隋朝河间郡的行政划分和名称发生了多次变化,但其核心区域大致对应于今天的河北省河间市。
河间郡位于九河流域之间,东邻沧县、青县,东北与大城县接壤,北倚任丘,西北与高阳县毗连,西接肃宁县,南连献县。隋文帝时期,废郡称河间为瀛州;隋炀帝时期废州复称河间郡,同时将武垣县治迁至赵都军城(今河间市区),因该城位于沙(子牙河)唐(古寇水)两河之间,故由武垣县改名河间县。
隋朝河间郡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在隋末农民起义中提供了重要基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因杨广有交代“沿途遇到的盗贼可以随意诛杀”,于是薛世雄命令军队在河间郡城南约七里的七里井(地名)驻扎下来,准备先拿窦建德小试牛刀。
谁知窦建德设下疑兵之计,命令士兵们假意感到恐慌,装出惧怕隋军的假象,弃城向南逃走,对外声称要前往豆子簗。隋朝豆子簗(又称豆子岗)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格谦的根据地,位于今山东省惠民县境内。
薛世雄认为窦建德是因为害怕自己才撤退的,因此安营扎寨时没有采取严密的防备措施,也未派人去打探窦建德退兵的虚实。
窦建德在距离薛世雄营地有一百四十里扎好营寨,计划返回袭击薛世雄。
窦建德在深夜挑选了二百八十名敢死队员先行出发,命令其余部队随后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