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身来,抢着说道:“既然突厥可汗都同意您称帝,大人可不能失去这个好机会,赶快挑好良辰吉日,昭告天下,改朝换代!”
刘文静又接着力劝道:“虽然我们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东风,但是我们的骑兵部队因战马不足,编配力量薄弱,如果失去此等机会,突厥一旦反悔,对我义军将是巨大的损失,大人请三思,尽快决定。”
李渊听后还是摇头,问道:“谁还有更好的主意?”
裴寂思索片刻,应道:“大人若实在不想称帝,那不如就把隋炀帝架空为太上皇,我们以杨广昏庸无道、祸国殃民为由,另立代王为帝,这样我们起兵伐隋名正言顺,而且也迎合了突厥可汗的用意。”
李渊听闻此言,心中甚是满意。他佯装思索犹豫了一阵儿后,便顺势应承了下来。其实李渊心中早有打算:起义兵可以,但不能立即称帝,而是先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皇帝,自己则凭借辅政之名来掌控朝政,再逐渐取而代之。
这一举措,一方面是李渊深受忠君道德观念的影响,不想落下“叛逆之贼”的名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再让有心之人冠以“叛逆”之名,讨伐攻打自己。在当时的形势下,李渊“起义兵,不称帝”的政治谋划不失为一种极为完美的策略,相较于当时四处称帝的农民起义家,可谓是“目光如炬照长空,长远远见胸中宏。”
李渊当即委派刘文静再度前往突厥进行回复、沟通联盟事宜。
刘文静第二次出使突厥,见到始毕可汗后,告知其李渊的决定:“倘若突厥可汗助力我李渊攻占京师长安,那么人口与土地归我李渊所有,而金银财宝则尽数归突厥所有!”
始毕可汗听后大为高兴,爽快地答应了李渊的请求,并且立即派遣使臣前往晋阳,同时送去战马一千匹。
李渊为了表达感激与诚意,随后在给突厥可汗写信时,竟以“外臣”自称。突厥可汗看到后,异常高兴,马上又派遣数千骑兵交由刘文静一同带回协助李渊作战。
至于李渊此时以“外臣”自称之事,后世史学家看法不一,笔者在前文中已经阐述过个人观点,在此就不再赘述,我们后续将会看到这件事所产生结果的利与弊。
不管如何,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