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目睹了隋朝天下的混乱局面,心中难免感到烦躁不安。尽管史书并未明确表述李渊当时内心的想法,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他所采取的行动,来推测他的内心活动。
首先,李渊的心烦意乱主要源于他所面临的隋朝统治危机。身为太原留守,他深刻意识到隋炀帝杨广南巡其实是为了逃避天下乱局,京城洛阳、故都长安虽有重臣留守,但已陷入濒临瘫痪状态。朝廷空虚之际,各地豪强竞相起兵反抗隋朝,这对他镇守的太原构成了直接且紧迫的威胁。随着农民起义军的势力不断壮大,起义军再次兵临城下不过是时间问题。作为地方军政长官,李渊虽然拥有一定的兵权,但在如此动荡不安的局势下,他很可能对自己的地位和未来感到忧虑,担心无法确保自己和家族的安全。
其次,李渊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他已看出隋朝统治大势已去。他在密切关注各地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机会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目前,只是对是否起兵反隋这一重大决策犹豫不决,他担心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事成则万事大吉,若事不成,定会招来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之祸。
所以,综合考虑李渊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他正处于前怕狼后怕虎、进退维谷的关键时刻。
不起兵,这天下迟早要归于他人;如若起兵,不但要背负“叛贼”这个千古骂名,甚至还会招来祸端,步刘玄感起兵叛乱的后尘。
与李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享有“太原公子”美誉的李世民反到是表现的信心满满,他不论三教九流,不分贫富贵贱,只要具备一技之长,都会收纳到自己门下。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太原公子“倾财赈施,卑身下士”,凭借慷慨解囊和谦逊的态度在太原广结朋友义士。与此同时,他还在积极联络各方势力,为起兵反隋做好充分准备。
年岁已老的李世民后来曾回忆说,自己年青时代在太原喜欢群聚博戏,就在这群聚博戏之中,他凭借着自身尊贵的皇族身份以及出类拔萃、超乎常人的个人魅力,成功地吸引并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之人。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晋阳起兵时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成员。
接下来,我们将着重介绍一位在李渊父子决定起兵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