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炀帝的统治下的公元611年至617年间,全国多数区域已被农民起义的风暴所笼罩。起义军规模不一,数量众多,总数达百余支,参与者达百余万。这些起义军分布于全国各地,北起河北、山东一带,南至江淮地区,共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隋朝统治的浪潮。其中,载入史册且可供查证的起义事件就有数十起。
公元611年王薄起义。王薄,山东邹平人,领导长白山首义,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先驱之一。其自称“知世郎”,并创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首诗歌一经传唱,便迅速在山东大地如流行歌曲般广泛传播。它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苦难与思想情感,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情绪。诗歌不仅表达了对封建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深切渴望,还充分展现了古代农民起义军的英勇与豪情,因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这首诗歌,王薄号召受苦受难的农民兄弟拒绝服从隋朝兵役,鼓励大家参加农民起义军。直接触及了民众的痛点,激发了封建统治之下民众的反抗情绪,为起义军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支持,这支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这首招兵宣传战歌的出现,也代表着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军队伍的进步,已经知晓宣传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农民起义军在宣传策略上的创新,能够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民众。
王薄率领起义军转战于山东北部沿海一带,与其他起义军互相支援,共同抗隋。唐朝建立后,王薄宣布起义失败,随之投降唐朝,被任命为齐州总管,但在武德五年(622年)被潭州刺史李义满之侄李武意杀害。具体详情,我们后文再讲。
公元613年孟让起义。孟让在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起兵,称录事。“录事”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官府中负责记录、缮写的小吏,孟让称自己的起义为“录事”可能是一种策略,用以吸引更多的民众加入起义队伍,或者是为了在起义中赋予自己某种合法性的象征。他曾与王薄联合,占据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境内)为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