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的事算是尘埃落定,李宗义在给燕京的太子姚曦发去一封急递后,就带着高丽王王昛从海路去往山东。他们将在蓬莱登陆,之后高丽王王昛直接去往洛京,而李宗义则会去往齐王的王都济南,在那等候姚曦。
不带高丽王自燕境返回,一是李宗义感觉被燕行云这个小狐狸摆了一道,不想回去再跟他搭台唱戏;二也是向燕国表示一下不满,虽然燕国肯定没人在乎,但该表示的还是要表示,有了这么一个表示,李宗义回到朝廷也更好交代,答应沈熙之的事情也会办的更容易些,否则朝里那些人,肯定会抓着这件事不放,想做些文章。
在李宗义看来,高丽换王这件事,终归还是朝廷办的更不地道些,在辽东走了一遭李宗义也看到了辽东的艰难,所以他还是想不折不扣的将跟沈熙之谈好的条件落到实处,帮燕军在辽东站稳脚跟。毕竟真闹到辽东失守,高丽又归降蒙古,朝廷便是里子面子都丢了,跟燕国的关系也会破裂。
五日后,李宗义的急递就送到了远在燕京的姚曦手中。姚曦在看完奏报之后,心情很是复杂。对于燕行云在高丽搞得小动作,姚曦并不生气,反而心中有些高兴。
因为他当初在洛京就反对朝廷在高丽搞换王一事,若是燕国真的忍气吞声,毫无动作,那岂不是说明当初姚曦的顾虑是杞人忧天?如今高丽的王虽然换了,但实际掌控高丽的依然是王謜,而且为此朝廷还不得不答应燕国更多的条件。虽说站在朝廷的大局来讲有些赔了夫人又折兵,但这反而证明了姚曦当初的正确。
但另一方面,燕行云不理会朝廷的意思,在高丽搞这些动作,就证明了燕行云是个不安分的。这就让姚曦不得不担心将来燕行云继承王位之后,还会不会同他父王一般忠于朝廷。
李宗义的奏报中也提及了此点,作为陪伴姚曦多年的师长,李宗义自然看的出姚曦对于燕国长乐公主有些好感。此时提此事,就是在劝姚曦,此时不宜将长乐公主立为太子妃,若是如此,那么就代表朝廷完全站在了燕行云一边。
经过高丽一行,李宗义觉得,也许燕王的那个小儿子要更加好控制一些,就算燕行麟最终斗不过他的兄长,朝廷也不宜在此时就站队。
姚曦自然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他心中确实对燕琪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