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形水池,每逢盛夏时节,雨水便会汇聚于此,形成一池清澈见底、明亮如镜的碧水。相传,池中的水沿着崖壁下方流淌,原本有一处小小的水泉,但泉水流量不大,且时常断断续续,最终因水源枯竭而消失无踪。然而,即便如此,这方水池依然给整个院落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
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参天而立的古老柏树。它们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枝繁叶茂,仿佛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庭院。在柏树之间,则林立着众多诗词歌赋的碑碣,其书法风格各异,有的端庄严谨,尽显颜真卿楷书之神韵;有的潇洒流畅,颇有柳公权行书之风姿;还有的圆润秀丽,恰似欧阳询隶书之妙处;更有的刚健挺拔,一如赵孟頫草书之豪迈。这些碑碣或咏叹山川之美,或抒发人生感慨,或记录历史典故,无一不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北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由刘德新书写的“似瀛洲”铭刻。这块铭刻字迹雄浑大气,笔画纵横交错,给人一种磅礴之势。此外,院中还保存着王守仁(号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以及王阳明画像碑等珍贵的石刻作品。王守仁作为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因此,后人将这座庭院称为“阳明书院”,以示对这位大儒的敬仰之情。
在书院内,还摆放着一些用树干做成的长条凳子。当夏日骄阳似火之时,若能独自一人坐在这阳明书院的凳子上,静静地凝视着前方的台子,思绪便会不由自主地飘飞起来。恍惚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圣人讲学论道的时代。耳畔似乎回荡起先哲们睿智的话语,心灵也随之得到一次洗礼,变得纯净而又安宁。
说起浚县的特产,就不得不提到那起源于隋末时期的“泥咕咕”。它可是浚县民间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所谓“泥咕咕”,其实就是当地百姓对那些小巧玲珑的泥塑玩具的亲切称呼。这些可爱的小玩意儿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像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有的则是威风凛凛的神话人物。更为有趣的是,由于它们能够用嘴巴吹出各种悦耳动听的声音,因此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咕咕”。每逢盛大的太昊陵庙会,庙会上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泥咕咕”,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观赏购买。
除了精美的手工艺品,浚县还诞生过一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