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隋唐:我娶隋公主,李秀宁你哭啥 > 第156章 秦昇不解风情,裴公举荐故友(3/4)
透彻,因此很难在科举考试中考得过世家子弟。

    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大多同样是世家大族出身的经学大儒,他们在批阅考卷的时候,自然更倾向于去录取对经义的理解与自己相通的考生,或者就干脆只录取跟自己家族关系有渊源的世家子弟。

    因此,像裴家这种家学深厚的名门望族,实际上对科举考试是持开放态度的,毕竟他们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可谓是占尽优势。

    而在历史上,也正是因为唐朝开始推行科举考试,导致在北周和大隋两朝呼风唤雨的关陇集团迅速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五姓七望这些家学渊源的名门望族。

    到了唐朝中后期,这几个姓几乎完全垄断了朝廷的重要官职,导致之后唐朝的宰相大多不是姓裴姓王,就是姓卢姓崔。

    直到黄巢的出现和五代十国那些军头的崛起,不断按照族谱去诛杀这些世家出身的大臣和他们的子弟,才导致这些名门望族的迅速没落。

    到了宋朝的时候,科举考试开始实行弥封(即糊名,用一张白纸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和籍贯给封贴起来,防止考官按名录取)和誊录(即派专人抄录考卷给考官批阅,防止考官根据字迹认出某个考生),科举制至此才算是正式实现了真正的公平取士。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对于秦昇而言,他如今需要的是一批自己亲手录用和提拔起来的新锐官员,至于这些官员是出身名门还是寒门子弟反而没那么重要。

    而裴世矩也敏锐意识到了这何尝不是他们河东裴氏的机会,也开始考虑到底要向秦昇推荐何人为主考官。

    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当世经学大儒王通,可偏偏王通出身太原王氏,而王家跟李家交情匪浅,李渊的亲妹妹就嫁给了王家的王裕。

    李渊在晋阳起兵之时,王家暗中出过不少力,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不少太原王氏子弟都在关中的朝廷担任要职。

    就凭这层关系,即使王通自己愿意,这个主考官无论如何都落不到他头上。

    (ps:历史上王通在大业十三年就忧愤而死,年仅三十四岁,现在剧情需要,就跟李玄霸一样,让他继续活着吧。)

    不过很快,他又想到了一个不久前刚登门拜访过他的故友,不由笑了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