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犹太小镇艾因霍德,生活着一个名叫以斯拉的小男孩。以斯拉的家庭恪守着犹太教的传统,他们的生活虽不富裕,却充满着对信仰和社区的热爱。每到安息日,家中的烛台被点亮,柔和的烛光不仅照亮了房间,更温暖了全家人的心。在这个家庭里,奉献精神如同烛火,代代相传。
以斯拉的父亲约书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工匠,他擅长制作各种精美的木制品。尽管每天工作辛苦,但约书亚总是乐于助人。镇上来了新居民,他会主动帮忙修缮房屋;邻居的农具坏了,他放下手中的活儿去修理,而且从不收取报酬。以斯拉常常跟在父亲身边,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好奇。
一个寒冷的冬日,以斯拉看到父亲在院子里忙碌,便跑过去问道:“爸爸,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忙,还帮别人做这么多事?我们自己的时间都变少了。”约书亚停下手中的活儿,微笑着蹲下身,抚摸着以斯拉的头说:“孩子,你看我们点亮的烛台,每一根蜡烛都在发光,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照亮,而是为了让整个房间充满光明。我们犹太人就像这些蜡烛,生活在社区里,每个人都有责任让周围的人过得更好。奉献不是失去,而是一种获得,它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富足。”
以斯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这时,约书亚拿起一块木头,开始雕刻。他告诉以斯拉,这是为镇上新来的寡妇制作的桌子。她独自抚养着几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一张像样的桌子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以斯拉看着父亲专注的神情,心中对奉献有了一丝模糊的理解。
随着以斯拉渐渐长大,他进入了镇上的犹太学校学习。在学校里,老师们也不断教导孩子们要践行奉献精神。有一次,老师讲述了《塔木德》中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犹太社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社区里的人们都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位富有的商人,他本可以带着家人离开去寻找更好的生活,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打开自己的粮仓,将粮食分给了社区里的每一个人,帮助大家度过了难关。商人的行为感动了整个社区,人们在他的带领下,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以斯拉。他想起父亲的教诲,决心在生活中践行奉献精神。机会很快就来了。学校组织了一次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