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跟现在大批来城里干活的农民工有些相像,但不同点还是很多的。
主要的是那时农民工不是自发来城市,而是四九城有关部门去外地农村招来的。
因为四九城要改变旧社会的消费城市为新社会的生产城市,要在东郊、西郊、北郊建设一大批重工业和轻工业基地,招这些农民工到来是来参加工业建设的。
自发来城的也有一些,但不是主流——这些集体来四九城的农民工到了四九城就被转成了城市户口,成了响当当的工人阶级,享受和四九城人同样的待遇。
易立东刚到这个时代的时候就是在西郊的工业区,那边正在轰轰烈烈的搞建设,只不过几人太小了,根本不可能找到活,这也是来到四九城城里的原因之一,要么那边就是成为城市居民最好的时机。
但来支援建设的农民工没有房子,都住在单位临时盖的集体宿舍里。
四九城城市里的各种运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
因为他们要娶媳妇成家立业,单身宿舍是不能完成这一重大使命的。
四合院的公有化尝试,给许多面临结婚生子难题的外来务工青年打开了方便大门。
当然住房条件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善,僧多粥少,四合院里就能挤出那么多房子,只能按人口多少平均分配。
一般都分到一间房,少数人分到两间房,个别人口多的家庭分到三间房。
这样一个四合院里就住进了七八户、十来户,有的多进院落四合院住进了几十户人家。
四九城的四合院数百年形成的一户人家住一个四合院的历史自此被打破。
当然少数受到当局重视的民主人士、大学教授及各级干部仍然全家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保持着旧时代的居住格局,这时几乎所有的四合院里都能够听到外地口音的声音,看得到外地模样的新住户,实现了是真正的民族大融合。这也是后来完整的四合院能够保留下来的主力。
大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以及其他老工业基地来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也源源不断的抽调上来,给四九城的存量住房带来巨大的压力,四合院里拥挤不堪,一间房子里几代同堂的现象开始出现。
因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