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人工智能只属于工具智能,这个智能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说现存的ai真的有智能,我们都知道,智能如果脱离了生命就不能称其为智能,在我看来生命对于智慧是必要的,所以人工智能应当是有生命的……”
本以为是来谈合作的,没想到却听到大师在这儿侃侃谈理论。记得江伦好像不是科班出身,他这么执着着于“创新”和“想象力”是不是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呢?
老实说,和江伦谈话还是很受用的,他很多的理论都令人眼前一亮,比如刚刚提到的人工智能应该有生命,可这和工业软件有什么关系?我现在需要一套垂直领域的大模型啊。
全球有九大平台,国内大模型的开发犹如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但在实操中,李墨曜始终没有找到最顺手的,这个顺手也是从实践中反馈回来的。对sw的升级他并不希望与同类企业一样走老路,而要实现全新的跨越式的发展,为此他只能依赖于ass的妙妙。
可江伦给出的答案却让他有些气馁。
“现存的大模型虽然能解决999的问题,可仍然留下了001的瑕疵,而而这001恰恰是人不会去做的。ai大模型听起来高大上,实际能影响的行业并不多,尤其是人口密集型行业,这比如服务业……”
说着,江伦的目光落在李墨曜的脸上,好像是要从他的表情变化来分析他的反应。
李墨曜发现和江伦相处的时候千万不能以普通人的标准去判断,否则你会以为他在研究你。实际上,通过近两个小时的谈话,李墨曜发现江伦其实是一个很尊重对方意见的人,这种人会慎重考虑你的意见并加以分析,但如果你侃侃而谈给他过于驳杂的信息就会让他的分析能力变得混乱,这不是江伦能力的问题,而是人脑分析问题的容量有限。
如果把人脑比做计算机的话,那大脑就是一个储量巨大,但缓存不足的破烂货,尤其是在瞬间思考的时候,应激反应往往左右着一切。这不禁让李墨曜想起liair的脑芯片开发项目,如果说夏常能以五年时间解决脑机接口的问题,那么只能说他真的是个天才——才用了五年而已。
摸通了江伦的思维模式后,李墨曜的话尽量简短,而且不掺杂无用信息,即使提问也是深思熟虑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