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好,军事上讲究个不打无准备之仗,身为军事主官,我的建议是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只等中央命令一到就尽快可以予以执行”。
廖春华和杜斌彬一起默默地点了点头。
“我对北上转移的意见原则是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其实,这个“两宜两不宜”原则是502后来往北转移时提出的,所以浙西南挺进师最后也是为数不多从南方腹地成功成建制突围到江北的部队。
赵骥对此也深以为然。
“从目前的形势看,全国一致团结抗日已是必然,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正面战场的进展,等倭寇出现南下迹象时,国军主力肯定会向北集结”。
赵骥敲着桌面一字一顿地说:“这时候就是我们转移的最佳时机”。
时间已经进入1937年春了,赵骥估计88师和19师、第6师很快就会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朝着淞沪战场集结了。
“我们的第一站目的地是这里”,赵骥用手指点点地图上皖苏两省交界处,“马鞍山!”
“我打算安排李睿以四明商行为掩护,特务连配合,先行前往马鞍山寻找隐蔽地点囤积补给物资,我军到达此处后可以暂时歇脚,而后再视情况往大别山地区转移”。
赵骥选择马鞍山作为中继站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只是会上不便明言。
马鞍山距离南京不过数十公里,自古便号称“金陵屏障,建康锁钥”,此地既有山地作为遮蔽,又有大江可以依托,位置且险且关键,南宋年间著名的采石矶之战就爆发于这一带地域。
赵骥计划利用马鞍山的位置和地形先发一笔财,再偷摸敲一记闷棍。
赵骥想得很美好,廖春华却立刻就表示了激烈的反对:“胡搞!马鞍山绝对不能作为转移的中继站!”
廖春华刚上山的时候就介绍过自己的履历,他曾长年在皖南地区从事农运活动,对安徽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马鞍山离南京太近了,反动派是绝对不可能容忍我们进驻那里的,到时候哪怕只是短暂停留也一定会引来敌人不惜代价的追剿”。
“而且要去大别山的话,马鞍山也不顺路呀,我们干嘛要费劲绕路去南京外围兜一圈?我们沿富春江就能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