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水罐底部积着黑绿色黏液,一具女性尸体面朝下漂浮其中。翻过尸体的瞬间,秦昭的手套差点滑落:死者后背皮肤完全角质化,形成类似蛾类翅膀的褶皱,而她的手指关节异常膨大,指甲退化成钩状。
“是吕梁大学生物系助教方媛,三年前辞职。”赵峰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她的公寓里发现了这个。”照片里是个玻璃培养皿,标签写着“project ln-1998”。
四、蝶变:尘封的实验
吕梁大学档案室弥漫着霉味。秦昭翻开1998级研究生论文集,某页夹着张黑白合照——年轻的研究员们站在化工厂前,背后横幅写着“鳞翅目生物抗毒性研究项目启动会”。她的手指突然顿住:照片角落有个穿白大褂的男人,与陈默的眉眼惊人相似。
“陈默的父亲陈振东,是当年项目负责人。”管理员压低声音,“98年泄漏事故后,所有资料都被封存了。”
深夜实验室里,紫外灯照亮培养箱中的蛾蛹。秦昭戴着护目镜,镊子夹起一片陈默脖颈上的鳞片放入培养皿。显微镜下,鳞片边缘的倒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生,与人体上皮细胞发生融合。
五、终局:夜蛾的献祭
陈默的日记本在第23页被撕毁,残留的墨迹透出疯狂:“他们回来了……ln-1998不是失败品!父亲用我们的dna做载体……”
暴雨夜,秦昭举枪冲进化工厂。储水罐的黏液池咕嘟冒泡,赵峰站在池边,白大褂下露出角质化的皮肤。“夜蛾的蛹需要宿主。”他的眼球覆上乳白薄膜,“98年那场‘事故’本来该清除所有实验体,但陈振东偷偷冷冻了胚胎细胞——”
枪声与蛾翼振翅声同时响起。赵峰的尸体坠入黏液池时,后背刺出两片巨大的鳞翅,却在触及空气的瞬间碳化成灰。秦昭抹去脸上的血污,脚边散落着陈默的硬盘,屏幕上滚动着基因图谱:人类与夜蛾的嵌合序列已达976。
六、尾声
三个月后,秦昭提交了辞职报告。她站在吕梁山巅,看着暮色中盘旋的蛾群,背包里躺着从赵峰办公室找到的录音笔——1998年10月17日的录音片段里,有个苍老的男声在笑:“……下一代宿主会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