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过一个朴素大气且有意义的生日。
事后看看也算老天成全,随了人愿,毕竟肖统肖锋父子已经下定决心改善边防,消息又是在第一时间内传到了并州传到了云中。
以生日为契机,以书院为舞台,完成边务决策,整个并州地区都流传着杨使相“文能载道, 武可安疆”。真真是大顺朝中流砥柱,是咱们并州的父母官守护神呀!
能够如此也真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杨喜是并州知州,同时他的女婿是代替天子巡视八方的恭亲王,没有这种巧合也是不可能这么多人相会于同一宴会上。
那一天来到云中书院给杨使相祝贺的有,并州同知、通判、各县县令及佐贰官;户曹、兵曹等主管钱粮军备的官员;云中书院山长、讲席儒生,特邀名儒,退休翰林;边关都护府将领、驻军校尉;并州德高望重的乡老、农桑耆宿;边军家属。
晨间,杨使相率众先至书院文庙行简礼, 强调“以文固边”。并于书院碑廊添刻新碑,书“众志成城”四个大字。
午宴食材取并州本地杂粮、山肴野蔌,以“边关将士同食糙米”为由设素席。酒器用书院生徒烧制的粗陶,席间穿插学子诵读《备边屯田疏》
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 ,是以贵谋而贱战而明主班师罢兵 ,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 ,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
申时,大家共聚一堂,恭亲王当众宣读了太上皇皇上给他写的书信,然后向大家说,太上皇陛下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善边防了,代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代地的边防尤其重要,请大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以保我大顺百年基业。
书院儒生与边将展开辩论,杨使相总结提出“以书院为媒,通兵儒之智” 。
暮色里,在众人的见证下熔寿礼金银器为锭, 宣布“凡贺仪皆充军饷” 。
同时杨喜还提议大解腰间玉带质押商号,换购三百副新甲 ,这就是大顺国史上赫赫有名的玉带换铁衣!
热闹过后,众人散去,肖劲反而恍然若失,这话好说,可要想成事得有钱有物呀!
就是有钱有物,打造武器,更换铠甲除了需要大规模掌握精湛的锻造能力淬火技艺的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