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获得补给。
却闻曹操听大败,正率水军沿江而下。
张辽大惊,心下担忧丞相有失,另外亦欲与丞相大军汇合,以汇报合淝战况,遂沿江而往西而去。
此时此刻。
赤壁孙权接到了周瑜的来信,知得合淝之事,不禁大喜。
然又往后看,却又有些反感。
“今曹操正沿江而下,孤欲阻之!公瑾却欲借万余精兵北上信阳,以阻曹操,他到底在想什么?”
虞翻思索道:“主公,公瑾既得合淝,乃立大功,其计谋深远,或许认为曹操不会走沿江这条水路。”
孙权指着江上硕大的“曹”字大旗:“曹操不会走?他都已经来了!”
虞翻给出了一个看似离谱的答案:“主公,依公瑾信中所言,此或为曹操佯军,其主力正向北而行。”
“这怎么可能?”
孙权当然不信!
“曹操沿江而下,其志在黄州,由此处转道北上,方为正途。今孤欲将曹操困于此处,他竟妄图向孤借兵!如此一来,孤当如何?难道要就此放弃截击曹操之举?”
其实按照信中所言,周瑜还真是这个意思。
只是他说得比较委婉。
可孙权总等到一次生擒曹操的机会,岂能轻易放弃?
偏在此时,孔融又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了他。
乃预祝我主孙仲谋能够生擒曹操,成就匡扶汉室、威振宇内之志云云!
你别看孔融骂人多。
偶然夸人也是不遗余力。
这让孙权对其又爱又恨,既想亲又感烦。
主打个纠结。
但孔融今此一信,正说到孙权心坎上。
“你看看,孔文举都知道孤所行为重,公瑾怎却不知?其若能守好合淝,自去无妨,但要孤分兵而助,岂不知孰轻孰重乎!”
最后这一句,一语双关。
既言两件事,又言两个人!
虞翻猛然一怔,细细思来,竟不敢再劝。
……
再说周瑜,其心知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不等孙权回信立刻兵驰信阳古道。
他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