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有五类十八型,六节二十多式,一百二十多动作组成。二、《醉猴拳》,是发功拳,有三醉、三醒,有六节二十多式,一百三十多动作组成。三、《金灵拳》,是行运拳,分单式、双式,有二路四十势,二百五十多动作组成。
五童气功拳源于天柱山。天柱山位于潜山、岳西两县境内。佛、道兼具。梁武帝时,高僧宝志禅师至此开山建造“山谷寺”,后称“三祖寺”。在天柱山群峰之中有许多幽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曲折千回,神秘莫测。相传是司命真主发祥地,名为道家十四洞天。据五童气功拳第四代传人方纯生的《家谱》记载,其曾祖父方良寅,在少年时寻拜天柱山姓吴(不详其名)的道人为师,精练五童气功拳20 余载,得到真传,造诣很深,后为方家世代相传。祖嘱戒规,“传以真,教以严,学以苦,用以当,传家不传外,传子不传女。”故此拳,两百年来流传不广,至今鲜为人知。
五童派方家虽然近几年开始摒弃门户之见开始广受门徒,但是他们的势力还是远不如唐门,武侯派,桃花岛黄家和湘西赶尸的梁家四大家族。
安徽天柱山,又名皖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市,
江淮第一山——天柱山,千余年前,便已声名显赫,曾为“南岳”,名冠江南。自然风光雄奇灵秀,人文景观博大精深,摩崖石刻遍布山中。始自汉武封岳,即为道教发祥之都。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登临天柱,封为“南岳”,由此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时止,历代均有加封,备受世人仰慕。早在唐宋时期,佛、道两教视此为“洞天福地”,争相建观造刹,传道布经。当年佛教禅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禅之妙义悟世,安贫乐道,传钵立化的遗迹仍依晰可见。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烟缭绕,已成为全国重点寺庙。天柱山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白居易赞美天柱山的诗句;李白的“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苏东坡的“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居为终老之计”,流露出他们把天柱山选为自己归宿的愿望,足见其迷人之处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阳刚之气的“擎天一柱”,又有构成挺拔之躯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飞瀑,又有峡谷幽洞、险关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