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地思考了片刻,林向安便在草稿纸上,将想法匆匆写了下来。
天命者,天赋之性也;性者,人之本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三者,乃儒家学说之根本,涵义深远,理致高远
待写完后,林向安又仔细看了几遍,修修改改,调整了部分内容,又重复看了几遍,确定没问题了。
中途有监考官员走来走去,确保考生没有作弊行为。
差不多过了一个时辰后,官吏举着第二道考题的牌子,在场内四处走动。
依旧是一道四书题: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这是选自《大学》,第一章开篇,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段话阐述了个人修养、道德提升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首先,指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大目标,强调修身养性是实现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
要达到这一理想,人必须“知止”——明确目标,之后才能稳固心志,逐步达到心静神安、思虑周全,最终掌握真知和行动的准则。
其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指出,做事必须分清主次和顺序,循序渐进,方能接近道理。
整段强调修养和治理都是从内而外、由己及人的过程,个人品行的完善是治国平天下的根基,反映了古代儒家从内心修养到社会理想的价值观。
大致就是通过学习探究世界中的道理,人能够提升自我品德,从而影响家庭和社会,最终达到“至善”这一理想的秩序与和谐状态。
这种思想体系层次分明、渐进有序,既是个人修行的路线图,也是社会治理的原则。
看样子这次出考题的人,不仅考察考生的文化,还想看看他们的思想领悟。
冷静思考了将近半炷香的时间,林向安这才开始在草稿上动笔。
夫知止者,知其所当止也。《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此言人之修身,必先知其所止,而后心有所定,心定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