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最后都要扩充成为团的。一时间所有支队的干劲更足,支队长们都摩拳擦掌,期待在之后的战斗中立下新功。
李志坚率领暂一军主力到达固始周围时,日军第三师团和第十师团已经出发。这里是抵抗这两个师团的最前线。
第三师团和第十师团都是日军的精锐,尤其是第三师团,更是可以比拟第二师团和第六师团的王牌,李志坚本不想在正面阵地直接硬扛这些日军,他在平型关时已经有过教训,尤其是要面对更加精锐的第三师团,这个师团经过几个月的养精蓄锐,乍一出鞘,绝对不是他这个新建之军可以硬扛的。
为了将抵挡的时间跨度变长,李志坚将部队的阻击线向东延伸,在固始以东几十公里处就设立阻击线。在这里,李志坚将在山西时的战术都使了出来,首先是尽可能的多埋设地雷。
在鹿邑的时候,李志坚利用现有物资又制作了一批土制地雷,出省时携带的地雷数量,禁不起大规模的阻击战使用。
不过这种战术面对第三师团基本没有什么作用,日军对于在山西的游击战都进行过分析。一是这种布置在道路上的地雷,先头部队的坦克可以推着滚木直接排雷,二是日军将侦察兵都派的很远,暂一军派去布雷的队伍有时就没有机会布雷,反而经常发生与日军尖兵的对战。
不过李志坚认为地雷在特定情况下绝对会有不小的作用,现在的情况下,李志坚只能抓紧在自己控制区的固始周围布置雷场。
暂一军的前线小部队和对面日军尖兵碰撞非常激烈,暂一军的不少老兵在这种对抗中战死。
日军的波浪攻势非常厉害,前线部队还在和最前面的日军尖兵对战,从后面冲来的日军像又一个浪潮,从正面和侧面就覆盖了当面的守军。
几场这样的战斗后,李志坚再不舍得派出尖兵,将在前线的特战队都收了回来,他的部队中真正的老兵已经不多,从教导旅到新三师,再到暂一军,当初教导旅时的老兵已经稀释的非常厉害,除去战死的,还留在教导旅和新三师一部分,现在的暂一军每个团中都没有多少老兵。没有了老兵带的部队,他知道是什么结果。
暂一军东进几十公里阻击,最后这几十公里也没能阻挡多久,几乎就是日军正常的行军速度,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