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过去了,顾小珍一直没回来,并且连个口信都没有。
胡氏心下不安,催着问了顾大海好几次:“小珍什么时候回家?”
顾大海:“都说了吃住在绣坊,得赶任务,不能经常回家。”
胡氏:“小珍在哪家绣坊?镇上还是县里?我有空去看看她。”
顾大海:“你去看什么看?她正是专心赚钱的时候,你去害她分心,惹得东家不喜,到时丢了这份差事。”
胡氏心里生出强烈的不祥预感,高声道:“顾大海!你老实说,小珍到底去哪里了?”
“你把她带出去,为什么不把她带回来?”
顾大海:“都说了她在绣坊赚钱。”
“为什么不带回来,当然是为了赚钱。”
胡氏厉声道:“什么绣坊不能让人知道?”
“顾大海,你要是不肯说,我明天就去镇上,去县里,一家一家绣坊去问。”
“绣坊总共就那么几家,总能问到。”
“到时若是没有小珍的下落,休怪我去你读书的地方,找夫子评理。”
顾大海被胡氏的话吓了一大跳。
虽然他是当爹的,可以随意决定子女的命运,但若是把事情闹到读书的地方,终究影响不好。
顾大海没好气道:“我给她找了一门好亲事,嫁了。”
没有三媒六聘,没有婚书,没有婚仪,算什么好亲事?
胡氏哪里还不知道顾大海把女儿给卖了,不由双眼一翻,晕了过去。
顾长清挖到人参,能卖一大笔银子的事情,在村子里传的沸沸扬扬。
人参还没卖出去,已经有不少人借着同族的名义上门套近乎借银子。
这家说要娶媳妇儿,那家说要养孩子……
更有些不要脸的,直接说身体不好,大夫说需要人参调养身体,希望顾长清看在同族的份上,把人参便宜卖给他们。
这个便宜,便宜到什么程度呢?
十两银子!
百年人参,至少能卖几百两银子,三叔公家里可是许诺了,只要他们帮忙说话,到时每户给五两银子感谢费。
说几句话就能得五两银子,不比在地里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