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的政治隐患在于,六国灭亡的速度太快,虽然郡县已经设立,但是大秦在各地的统治并不充分稳固。从六国覆灭、到实行郡县、到大秦委派官员,时间太短了。这些官员空降到郡县,相比当地的盘根错节,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前前后后八百年的时光,哪一块土地不是盘根错节?就靠三十六个郡县的千把个县的县令,又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真正掌握这个新生的庞大帝国?
天下如干柴,一颗火星就能点燃滔天烈焰……
一个帝国最早期,其实是最危险的时刻。而始皇帝又死的太早。
其实始皇帝嬴政已经是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三十七年的执政,在两千多年内,也能跻身前十名的位置了。但还是死的不是时候。郡县制推行,却没有来得及巩固。后世的历史学家九指神盖先生指出,如果始皇帝有充裕的官员、郡县制能够稳定,扎牢执政根基,庞大的帝国成为真正钢铁一般的机械,哪怕碰上二世皇帝这样少有的昏君,秦国又岂会二世而亡?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反抗始终都有。秦始皇在世的时候,韩国余孽张良就在博浪沙行刺始皇帝,秦始皇死掉,他最忠诚的忠信将军蒙毅也被诛杀,连老秦人都离心离德,这个时候反叛者只会更多。
大时代的第一颗火星出现在故楚国境内。
虽然已经天下一统,但是六国的余孽仍然蠢蠢欲动,为了避免六国余孽死灰复燃,始皇帝的策略是,将六国的王族流放远离故国的地方,将六国的贵族和富商迁徙到关中。让旧有的权力系统离开他们的土地,就能使原有土地出现权力的真空。
上层人士通过向关中迁徙,可以一部分解决当地的反抗力量,那么中下层呢?对中下层,就要通过帝国的徭役体系,征伐青壮,去远离家乡的地方服役——无论是修长城、修阿房宫,或者是征发青壮去远处戍边、驻军,都是同样的思路。
老人孩子女人不会造反。
服徭役和做农民,哪个更好?这也说不上,大秦的徭役也是给工钱的、做戍卒也是给军饷的。至于辛苦,不见得就比农村生活辛苦许多,当然,远离乡土,内心的孤独和离别之苦肯定是有的。
这种离别之苦,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