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造纸术传承村落后,林逸的脚步并未停歇,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一个神秘的古琴制作坊。在那里,有关于古琴制作的历史被恶意扭曲,被描述为一种耗费大量珍稀木材、且工艺充满残忍剥削的行业。
当林逸踏入这个古琴制作坊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古旧的工坊里弥漫着淡淡的桐木香气,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影。制作古琴的师傅们正全神贯注地工作着,他们对待每一块木材都像是对待稀世珍宝一般。那些木材并非什么珍稀到不可获取的物种,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适合发声的桐木和梓木,并且都是遵循着严格的可持续获取原则。
师傅们用他们粗糙却灵巧的双手,精心打磨着琴身,那专注的眼神仿佛能穿透木材,看到古琴在未来奏响的模样。他们在琴身上雕刻精美的花纹,每一刀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些花纹有的是象征吉祥的云纹,有的是来自古老神话中的神兽图案。林逸看到一位老师傅正在调试琴弦,他轻轻拨动琴弦,那声音犹如山间清泉流淌,又似林中鸟儿轻啼,清脆悦耳,仿佛能洗涤人的心灵。
林逸开始深入探究古琴制作的真正历史。他四处寻找证据,从制作坊里珍藏的古老制琴手稿,到师傅们代代相传的制作口诀。他还采访了众多古琴演奏家以及热爱古琴文化的收藏家。演奏家们告诉他,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心灵的寄托。收藏家们则讲述了每一把古琴背后的传奇故事,有的古琴历经数百年战火纷飞却依旧保存完好,有的古琴曾被古代文人雅士在月下吟诗时弹奏,见证了无数的风花雪月。
林逸将这些珍贵的证据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提交给了当地的文化保护组织。这个组织对他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迅速对那些错误的记载进行了纠正。
在这个古琴制作坊,林逸学到了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敬重与热爱。他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在他后续的历史校正工作中,他对待每一个文化元素都像是对待古琴一样,充满敬意,用心去感受其中的韵味和价值。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定,就像古琴的琴身一样,虽历经风雨却不会轻易动摇。
从古琴制作坊离开后,林逸朝着一座古老的寺庙进发。这座寺庙里有关于佛教壁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