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绘声绘色的一说,还真像那么回事,朱允炆稍微放下了戒心,说道:“不过,十七叔小时候很刻苦,也很聪慧,经常受到夫子们的称赞。”
“大侄子,你也不差啊,你文才武略、仁义道德,深受陛下信赖,又有朝中文武的鼎力支持,今后的成就必定不在父皇之下!”
“唉!”
朱允炆长叹了一口气,沉默着不想说话。
随即,他拿起桌上的酒杯,狠狠地饮了一口,无奈道:“世人只知道我被寄予厚望,但是……皇孙也不是好当的,上要对得起皇爷爷的栽培,下要听得进去大臣的劝谏。”
欲戴皇冠,必受其重。
自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允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每日处于众人瞩目之下,一言一行皆被放大审视,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各方势力的关注与期许,如密密匝匝的绳索,紧紧束缚,让他喘不过气来。
他看不明白局势,不知道谁是敌,谁是友,好在有三位老师,黄子澄、方孝孺、齐泰,这三位老师不遗余力的帮助他,才让他能勉强在朝堂立足。
可是,每当看到朱元璋那恨铁不成钢的目光,朱允炆就觉得很羞愧,自己又让皇爷爷再次失望了。
这就是想当皇位继承人的代价。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还有一个明太祖朱元璋,五位被公认的千古一帝,却凑不出来一个完整的皇太子。
在圣君的磨炼下成长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大侄子啊,你不必这么谦虚,你聪明睿智,又有贤才相助,必然能开创一番事业的!至于父皇的责骂,不用当回事。”
朱允炆抿抿嘴道:“像我这样的皇孙,哪有有十七叔这样的藩王自在……说实在的,大宁天高皇帝远的,皇帝又管不着,我真是很羡慕十七叔啊!”
朱权十分敞亮的拍着胸口,说道:“要是大侄子有意,尽管把宁地拿走,我绝没有二话!”
朱允炆吃惊的问道:“十七叔舍得?”
“宁地本来就归属大明,而你我又是亲叔侄,一点藩地算得了什么?”朱权饮了一口酒,傲然道:“大侄子,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本王统统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