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有思想较为开明的年轻官员,听到刘据的话,不禁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思索。
那些察举制的既得利益者们,脸上依旧写满了不满与担忧。
田千秋见状,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科举制以考试为选拔之法,可考儒家经典、治国方略、诗赋文采等。”
“如此一来,能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能力之人。而且,这也能激励天下士子勤勉向学,于我大汉之学风、政风,皆有益处。”
刘据微微仰头,目光透过殿顶,望向远方,道:“朕既决心推行此制,便已做好万全准备。”
“朕会命专人制定详细章程,从考场规制到考官选拔,从考试科目到评判标准,皆会谨慎考量,确保公平公正。”
“只要我等君臣一心,定能让科举制成为我大汉选拔人才的利器,为我大汉开创一个人才辈出、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刘据的话掷地有声,回荡在大殿之中。
董仲舒一直在思索天子要推行的科举制,那句“可考儒家经典、治国方略”,直接让他心神俱震,像是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忽然激动的走向御座之下,道:“陛下,老臣斗胆,再请个一官半职,希望能帮到陛下推行新政。”
“老臣以为,当先在部分郡县试行,总结经验后再全国推广。”
来之前刘彻交代他的跟刘据唱反调,顺便观察公卿反应伺机策反的那些话,早就被忘记的一干二净。
大殿内很多公卿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刘据想不到“老神棍”今天这么积极,之前他一直故意忽略董仲舒的存在,就是怕他起什么幺蛾子,却不想他竟然如此开明?
刘据笑道:“先生莫急,还请田相继续讲该如何推行!”
田千秋朗声道:“陛下早在元封元年初时,便在咸阳推行了科举制,如今已筛选出无数栋梁之材,收到百姓的诸多好评,可见此举是治国良策!”
“咸阳?”
“陛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上请先帝去了咸阳,果然在那里韬光养晦,一展抱负么?”
“我去过咸阳,其繁盛远超长安。”
“我家那竖子每日吵着要去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