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儿子的面子,每当亲戚朋友和村里人满脸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那么久没有生小孩?”
杨母总是面露难色,眼神闪躲,不敢直白回应。
她虽未明确说是谁的问题,却会不自觉地将目光快速投向秋婵所在方向,
眼神中带着暗示意味,而后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地说道:“这个,得问儿媳妇了,她好了我们一家都高兴。”
那欲言又止的模样,看似委婉,实则将问题的矛头悄然指向了秋婵,让旁人在这隐晦的表达里,轻易便能揣摩出她话里的潜在含义,
使得秋婵在无形之中陷入一种尴尬且被动的处境,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背后所隐藏的压力与委屈。
当众人听到杨母这般含糊不清的回应后,一时间,各种猜测与议论如潮水般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大家纷纷暗自揣测,笃定是秋婵的问题才致使这个家庭迟迟未能迎来新生命。
其中不乏一些好事者,竟还为杨家打抱不平起来,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秋婵能嫁入这样的家庭简直是几世修来的福气,理应感恩戴德。
在他们的想象里,即便秋婵生不出孩子,杨家也依旧会如亲生女儿般善待她,而她则应该全心全意地为杨家奉献一切,不计回报。
这便是所谓婆家的真实写照,在内,杨母苦口婆心地劝诫儿媳妇要处处维护老公的面子,仿佛这是做妻子天经地义的责任;
在外,却毫不犹豫地将儿媳妇推出来当作挡箭牌,用那看似委婉实则犀利的言辞,巧妙地将所有过错都归咎于秋婵。
只要能保住儿子的名声与颜面,哪怕歪曲事实也在所不惜。
他们还妄图塑造出一副善良无辜的形象,对外宣称对儿媳妇关怀备至、视如己出。
可实际上,这种虚伪的表象背后,却是对秋婵的不公与伤害,让她在这个家庭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默默承受着那些莫须有的指责与压力。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杨母妄图保守的秘密,如同有了缝隙的堤坝,根本无法长久。
文博的前妻林红,像是一个心怀怨恨的复仇者,抓住这个把柄,只要见到与杨家相关或者熟悉他们情况的人,便会把文博不育以及他曾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