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进呈,这一次朱元璋不查了,勃然大怒,雷厉风行的处理了相关官员。”
“为什么?”
“因为,科举的本质是选官,是给民间读书人开启一条向上的通道,以此来稳定民心。若是科举达不到稳定的目的,成为了祸乱之源,那有科举不如没科举。”
“笼络北方的士子和人心,稳住北方的局势,这是朱元璋最在意的,存不存在徇私舞弊已经不重要了。”
朱元点头。
朱辰继续道:“所以,朱元璋开创性的采用了南北分榜进行考试,弥补南北方学子的差异,使得北方学子心服口服,南方学子亦无话可说。”
“在这个制度下,北方学子当官的名额增多,制衡了南方官员,同时也笼络了北方士子的心,使得北方治学的氛围加强,提高了落后地区学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加强大明的文化统治,保证国家的统一。”
“可以说,朱元璋这手南北分榜,是找准了主要矛盾,对症下药的典范,在当时看来是完美的。”
朱辰不吝赞美之词,朱元璋自然是听得嘴角上扬。
不过他很快就听不出不对了。
什么叫在当时看来是完美的?那意思不就说后来就不完美了?
“不错,这就是我说的瑕疵。”
朱辰道:“南北分榜自然是可以弥合南北方的差异,但是你想过没有,分榜录取,是不是从一开始就给学子们定性了南北之分,待他们进入朝堂之后,同榜出来的学子是不是更加亲近?甚至会团结起来对抗另外一个榜出来的学子?这会形成什么?”
话音落下,朱元璋如遭雷击。
“党争!”
朱元璋瞬间反应了过来。
因为他对这个太敏感了,现在朝堂上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以李善长为首淮西党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党,不过在他的手腕之下,都翻不起风浪,反而成为了他相互制衡的手段,他现在没有着急处理胡惟庸他们,考虑的正是这一点。
但不可能大明的每一任皇帝都能拥有他这样的手腕,就像朱辰之前说的那样,只要是世袭,就不可能保证代代明君。
一旦是昏君,甚至只是平庸的君主,党争就会如潜藏的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