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左相杨宪被废,现在朝廷的左右丞相只剩下李善长一个右相,李善长年事已高,有了归隐之心,所以也渐渐的有些躺平的姿态,不过这一次李善长倒是站了出来:
“皇上,您说的打,是出兵剿寇的意思吗?”
朱元璋点头。
李善长带着几分不解的皱眉道:“可是皇上,胡惟庸昨日已经分析过了,这倭寇不好对付啊,不如防守来得实在,还请皇上三思啊!”
“是啊。”
“小小倭寇,如仓廪之鼠,危害有限,兴师动众灭之,得不偿失,不如防守啊。”
群臣也是纷纷附和。
如果是之前,朱元璋也和他们差不多一样的想法。
但是去了一趟书店,他的想法完全被颠覆了。
一是倭寇绝非危害有限,如不及时灭之,日后满仓廪都是将士仓鼠。
二是灭倭寇不一定就非得兴师动众,依靠当地的政府和百姓便可灭之。
不过这个时候,朱元璋并不打算舌战群儒,说服群臣,他只需要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就行了。
“咱意已决,无需多言。”
朱元璋的话,让整个朝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这就是封建社会特有的君主集权制,君主的话便是一言九鼎,不可撼动。
就像前不久的封王戍边之策,纵然有臣子冒死进谏,最终还是不可阻挡的推行了。
朝纲独断,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而且从皇上简洁的语言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已经下定了决心,并没有打算与群臣商议,只是宣布一声。
他们还是搞不懂,究竟是谁给了皇上那么大的决心?
既然这样,那一切还是要等事实来说话,一旦剿寇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他们这才能有话可说。
“李文忠。”
“臣在。”
李文忠出列。
群臣侧目看向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兼养子,三十二岁便被封为曹国公,但是他可不是仅靠朱元璋的关系,他在大明的建国的过程中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李文忠聪颖好学,颇有学识,很得朱元璋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