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一隅,有一个偏远且贫困的小山村,这里便是陈滨的家乡。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是简陋的土坯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的平地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是村子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陈滨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父母皆是老实憨厚的农民,他们每天过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靠着那几亩贫瘠的土地,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陈滨的家,是村里最破旧的几户之一。土坯房的墙壁在岁月的侵蚀下,布满了斑驳的裂痕,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屋内昏暗潮湿,仅有几件破旧的家具,一张摇摇欲坠的木床、一张脱了漆的饭桌和几个三条腿靠石头垫着才能站稳的凳子。每到下雨天,屋顶便会漏雨,屋内摆满了接雨水的盆盆罐罐,滴滴答答的雨声伴随着父母的叹息声,构成了陈滨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父母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为了供陈滨上学,他们节衣缩食,生活极度简朴。平日里,他们吃的是自家种的粗粮和咸菜,穿的是缝缝补补不知多少次的旧衣裳。在农忙时节,父母天不亮就扛着农具下地干活,头顶着炎炎烈日,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他们却从不喊累。晚上回到家,还要借着微弱的灯光,为陈滨缝补衣服、准备第二天的饭菜。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更是把节俭发挥到了极致。家里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穿了又穿。陈滨记得,有一次他的裤子膝盖处破了一个洞,母亲便找来一块旧布,仔细地缝补起来。她的眼神专注而又认真,针脚密密麻麻,虽然补好的地方看起来有些突兀,但母亲却笑着说:“这样又能穿好久了。” 鞋子破了,父亲就会用绳子把破的地方绑起来,继续穿着。家里的饭菜也十分简单,几乎顿顿都是粗粮和咸菜。偶尔吃一次鸡蛋,父母也总是把鸡蛋留给陈滨,自己舍不得吃一口。
陈滨自幼便懂事乖巧,看着父母如此辛苦,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学校里,他总是最早一个到教室,最晚一个离开。课余时间,其他同学都在玩耍,他却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看书学习。夜晚,在那盏昏黄的油灯下,他常常学习到深夜,眼睛累得睁不开了,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坚持。
就这样,陈滨凭借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