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还是直接一点好,免得耽误事。
“还请赵君指点。”
“有军功爵位在前,士气并不难鼓舞。但如何击败匈奴人,却需要更多的心思。代郡将士之所以战败,这里面必然有原因。了解这些原因,避免再犯,这才是取胜之道。如果明知有所不妥,却不关心,以至于重蹈覆辙,岂不可惜?成功给人信心,失败却能给人教训,两者不可偏废。”
灌屏有点反应过来了,连连点头。“赵君,我懂你的意思了。这的确是之前没想到的,我一定转告府君,让他注意。”
他想了想,又道:“现在该怎么做?”
“请灌君安排一下,以府君的名义,带着我们去探视受伤的将士。并安排书吏,将他们讲述的作战经过记录下来,相互参证,希望能找出此战的全部过程。”
灌屏觉得有理,立刻答应,转身去安排。
赵延年有点后悔。
应该将李伯一起带到代郡来,别的不说,让他教李陵读书也是好的。
这些大老粗,思维太简单了,连个弯都不肯转啊。
不得不说,颇有李广之风。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明明手握重兵,身负重任,一听说有匈奴射雕手,带着几个人就冲出去了。
大哥,你是统兵的大将,不是行走江湖的武林高手啊。
就这么喜欢和人单挑?
——
一连数日,赵延年带着李陵,跟着灌屏去探视受伤的代郡将士。
他不止是送点东西,再说几句“好好养伤”之类的废话,而是仔细询问他们的作战过程,从决策到战斗,凡是与这一战相关的,他都想知道。
随行的两个书佐手不停挥,将听到的细节一一记下。
得知新来的府君是李广的儿子,这些将士们就激动起来。
李广不仅是名将,还做过代郡太守,有些年纪大的将领还记得他。共友阵亡时,就有人感慨,如果太守是李广,绝不会招此大败。
听到这样的言论,赵延年只能说他们都有名将滤镜。
李广打的败仗也不少,甚至本人都被匈奴人生擒过。
这些人选择性的失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