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阿坛的老陶工。阿坛爷爷有着一双神奇的手,能把陶土变成各种各样有用的东西。
有一天,阿坛爷爷去集市上,看到很多食物因为保存不当而坏掉了。他心想:“要是有一种容器,可以把食物好好地保存起来,还能让食物变得更美味,那该多好啊。”
阿坛爷爷回到家,就来到小镇附近的陶土矿场。那里的陶土质量非常好,颜色棕红,粘性很强。阿坛爷爷挑选了最细腻的陶土,装满了他的小推车,然后哼着小曲儿回到了家中的陶窑旁。
阿坛爷爷先把陶土中的石头、杂草等杂质仔细地挑出来,就像在给陶土“洗澡”一样。接着,他把挑好的陶土放进一个大木盆里,再加入适量的水,开始用力地揉。他的手在陶土中不停地穿梭,就像在和陶土做游戏,不一会儿,陶土就被揉成了一个光滑柔软的大泥团。
阿坛爷爷开始制作坛的底部。他揪下一块泥团,放在陶轮上,一边转动陶轮,一边用手指把泥团捏成一个厚厚的、圆圆的底盘。这个底盘就像坛的小脚丫,又稳又结实。
然后,阿坛爷爷制作坛的肚子。他把泥团搓成一根根长长的泥条,然后一圈一圈地绕在底盘上,一边绕一边用工具把泥条压实,使它们紧紧地粘在一起。坛的肚子慢慢地变大,就像在吹气一样。
接着,阿坛爷爷做坛的脖子。他把泥条搓得稍微细一些,再往上绕几圈,坛的脖子就出现了。最后,他又制作了坛的盖子,盖子也是圆圆的,刚好能盖住坛口。
阿坛爷爷把做好的坛坯放在阴凉处晾干,等完全干燥后,就把坛坯放进窑里烧制。熊熊的火焰在窑里燃烧,阿坛爷爷守在旁边,眼睛紧紧地盯着窑里的坛坯。经过漫长的烧制,坛终于诞生了。镇上的人们用阿坛爷爷做的坛腌制食物,发现食物不仅能保存很久,而且还别有一番风味。
小朋友们,坛的样子可有趣了呢。
坛就像一个戴着大帽子的小胖子。它的底部是平的,像小胖子稳稳的脚,不管放在哪里都能站得很稳。
坛的肚子大大的、鼓鼓的,就像小胖子装满美食的大肚皮。这个肚子可以装下好多好多的食物呢。
坛的脖子细细的,就像小胖子的脖子。坛的盖子就是小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