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还编造出了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之上的种种结局。
或许,这便是女子需要依仗男人存活的最好凭证,也是这世道对女子的最大不公。
试问,世间能有几位西施?
在屈指可数下,西施能成就如此伟业,却还要屈居谋臣之下,岂不可悲?
所有人都在幻想着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与西施的美好余生,可生活在吴国深宫内的西施,在片瓦不留下,又怎能活命?
后,成为陶朱公的范蠡,其妻妾名字中又何曾有“西施”二字
现在,太师赵衍能出现在柳霖霖与沈安若面前,欲对她们要褒要贬,应也没人知道。
纵使,沈安若已是镇北王妃,在纵情舞动下,也不免心虚,唯恐迎来赵衍一番斥责。
那么,她又在为何心虚呢?
——只是舞了一曲,就要心虚吗?
——她大概不会去想,因为只要去想,就一定会觉得自己无错。但凡能当即感受到错误,皆是规则早定。只要有规则在,即便别人不说,自己也会下意识地退缩,觉得自己错了。
——所以,这世间有很多事是容不得细想的,只要去细想你就会觉得万般皆是错,万般也皆无错。一旦没了对错,岂不也乱了套,也会有不甘。
说到底,她们也不过是太放纵了些,有失镇北王妃与赵府妻妾的身份。
没了端庄,那镇北王妃也就不像镇北王妃了,赵府妻妾也就不是赵府妻妾了。
这便是世道对身份的制约,明明没有错,可带上身份后,就是大错特错。
然,赵衍之所以是赵衍,也因他从不论对错。
——为师者,若不能容纳百川,对错皆收,那也不配为师。
这道理很简单,师者不可因学生的一时错误而放弃一人,也不可因学生曾经做过错事就不愿再教,更不能以好坏论之,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教学。
为师者,必要讲究大同,一视同仁。
错者纠,对者励;言传身教解其惑,以身作则立正影。
即便,面对的是杀人犯、变态狂,也要有佛主喂鹰的精神。
当然,这只是一种向往,若为师者皆能如佛主般割肉喂鹰,那三千大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