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部落的生产上面。至于原理是什么,那就等到后面部落里有人去研究吧。
纸药可以使纸浆中的纤维分散,同时它还能防止纤维互相粘结,使湿纸易以分张或揭分。一般是用植物的藤蔓、树皮、根茎等,经过水浸,搓揉,捶捣等工序获取的粘性汁液。
虽然冬天没有那么多藤蔓植物,可部落周围有一种榆树皮非常合适,取材也很方便,而且部落中用来造船的很多木材,就是榆木,剥下来的树皮也有很多。
除了榆树皮,另外一种生长在土丘农田区周围的植物——黄蜀葵的根部,也能制作出一些纸药。
“这一步就是制浆,添加完纸药充分搅拌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荡料入帘了。”
这一步非常考验工匠的手法,即便是在后世的21世纪,很多地方的古法造纸,也是最看重这一个步骤。荡料入帘(又称「抄纸」)是决定纸张厚薄均匀、纤维分布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需依赖竹帘的精细制作与工匠的熟练手法。
竹帘好说,部落的篾匠们做了这么久的竹编工作,技术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熊洪准备让他们做几套竹帘出来:将处理好的竹片破成很细的竹篾丝,大概就跟麻线差不多粗细,接着用编织的手法,以麻线为纬线,将竹篾丝平行排列(经线),间隔约03毫米,纬线紧密缠绕固定,形成细密网格。
这样做好的竹帘,在抄纸的时候,可以让纸浆里面的水漏下去,但又不至于漏的太快导致纸张厚薄不均匀。
接着就是最关键的抄纸技术了,这些知识可不是熊洪能传授的,只能靠着族人在实际制作中,一次次地尝试,一步步地总结了。竹帘除了竹篾编成的部分以外,还有一些框架、挂钩什么的,用来在抄纸的时候固定竹帘,并在制浆捞完之后把纸张给分离出来。
具体的过程虽然不记得,但大致的技巧熊洪还是有些记忆的:在入帘时,双手平持帘架,以约30度的斜角缓慢浸入浆槽,避免激起气泡;
然后荡料,先向前轻推,再向后回拉,利用水流惯性使浆料均匀覆盖帘面,动作需连贯如“荡秋千”;随后控水,抄起后水平持帘,左右轻摇3-5次,沥去多余水分,同时调整纤维排列方向;最后就是叠加了,如需要更厚的纸张,可重复抄纸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