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木材从砍下来之后,树皮就被剥了下来,然后经过修整,主要是把节疤给削平。留下的树干,会被运过来放在架子上,因为木材的两头粗细不同,有经验的木匠会用墨斗在上面弹几条切割线,然后用斧头一点点地把圆柱形状的木头给削成边长在15、16厘米的矩形柱。
矩形柱根据将要解下来的木板尺寸,会决定要不要把四条棱线给削出来,削好之后,用刨子在四个面再稍微刨平一些,然后就要对这种木柱进行切割,从上面裁下来一块块符合要求的不同尺寸的木板。通常根据木材的生长情况,每一根这样的木料,都需要从木材上分割出宽度、厚度各不相同的木板——这也是为了节省时间。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使用两人合拉的大锯,将初步处理过的木料用墨斗画上一条条线,每条线之间的距离大概就是需要的木板厚度和宽度,画出大致的轮廓;然后将木料的一端放在一米多高的桁架上,一头翘起一头挨地,两个族人根据事先画好的线条,一人站在翘起的那头木料上,一人蹲在地上,沿着线条一点点地将木料给锯开。
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一天的时间两名族人差不多才能分解完两根木料。木板材料的稀缺,导致部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除了宗庙有几张长条桌之外,还有食堂有一些桌子外,其他的地方都没有木板做成的家具。
所以熊洪从部落里挑选了不少的青壮,跟在熊木后面,来分解木料,争取这个冬天能准备更多的板材。
受限于工具和技术难度,部落裁下来的木料目前只有三种规格常用:5厘米长宽的方木,5厘米宽、10厘米长的木板,以及25厘米宽、10厘米长的木板,剩下的一些规格,则作为补充。
通常情况下,一根30多厘米粗的树干,经过分解之后,也只有十几块各尺寸的板子能够使用。
分解下来的木板,还要进行处理,通常是放在桌子上,用刨子给木板的表面刨平,削去多余的地方。对于宽度、长度不够的木材,还需要进行拼接。
拼接使用榫卯结构,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熊部落在熊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