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对石材的打磨。
石磨是由两块石头组成的,两块石头中间是用来碾碎食物或者其他东西的地方,而上下两块石头,要再石头面的中间位置,钻出一个孔,两个孔对齐,用木头作为轴承,上面的石头还要在石面上再钻出一个孔,作为添料口。石头与石头的结合面,还要划上一些条纹,用于增加摩擦力,同时也让食物碾的更碎。
部落里今年还播种了大概50亩的菽,也就是黄豆,黄豆的产量不算低,也有个30多公斤每亩,50亩地收了有3000斤。
这些黄豆,能够用的地方很多,制作豆腐、豆浆、豆干……味道非常鲜美,哪个中国人从小到大没吃过大豆或大豆制品呢?
虽然石磨的原理很简单,但石头开采、雕刻很是麻烦,简单的水碓倒是很快就做好了。
一块平整过的、铺满石头和煤渣的水碓坊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搭建好了。
几条长长的大水槽用木架支在岸边,互相连接,离地面约2米,大部分与河岸平行,来自上游的溪水通过饮水的木槽流入几个水槽。水槽上,每隔半米,就安放着一部水碓,由水槽上提前开好的缺口流入水碓储水处,水量渐渐增加,将处在停止状态的舂捣装置抬起,熊果迅速从装满粟的缸里舀出一碗,放到窠臼中,随着水量达到最大,储水处的水迅速流走,另一端重重地落下,带动舂捣装置砸向窠臼。而水碓不用的时候,可以将水槽与小溪的连接处断开,或者在水碓横杆的下方支上一根木棍,这样水槽中就不会有水了。
窠臼都是由石头做成,是几个石匠带领着族人一点点地从石头上敲出来的,每个窠臼深约15厘米,直径10厘米,底部为半圆形,而舂捣装置顶端也是半圆形。
在舂捣装置抬起的过程中,熊果用粟杆扎成的小扫把,迅速地将被舂出来洒在窠臼外的粟米给收集起来,重新放到窠臼中。
经过一百多下的冲击后,熊果用一根木头插到窠臼前方的小坑里,等水碓舂捣装置这端抬起后,迅速把木头支在水碓上,然后把窠臼里面的粟米、麸皮、谷壳等扫到木框中,再舀一碗粟到窠臼中,取下支上的木头,让水碓重新工作。
木筐中的粟,杂质很多,用筛子晒过一次后,麸皮和谷壳与粟米分离,熊果将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