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诸多藩王的实力,让朱允炆担惊受怕,直接动手削藩。
他们要的就是皇室内斗,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毕竟当时朝堂上的情况是老朱刚刚动手屠杀了一大批武勋中的中坚力量,以李景隆、徐辉祖为首的新生代二代武勋还没有真正接收完老朱留给他们的权利真空。
而以朱棣为首的塞王们却守在边疆,掌握着大明的军权,虎视眈眈的盯着朝堂,盯着那些文臣。
只要有诸多藩王在边疆握着兵权,那些文官就不敢完全架空朱允炆。
而一旦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之后,一定会逐步建立自己的势力,握住独属于自己的兵权,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又要被武勋压制了。
自然,他们就要让朝堂乱起来,让武勋和皇室,皇帝和藩王之间内部消耗,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坐收渔翁之利,篡夺大明的权利。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做的太过火,而当时武勋、藩王的势力又太过巨大。
所有的武勋和藩王在朱棣造反后,立马就选择了作壁上观,根本就不去和朱棣消耗,甚至还在暗中帮助朱棣这个藩王。
这也是为何每次朱棣眼看就要被消灭的时候,却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的原因。
最后更是带着小股部队,直接横穿了上千里,直接跑到南京城来,占领了南京城的原因。
说的明白点,靖难本质上就是大明所有武勋和藩王默许了的压制文臣夺权的一次军事政变。
当然顺带着自然也就换了一个皇帝。
而也正是看到了这最底层的逻辑,朱元璋才会在蓝武和他讲述了这些未来之后,毫不犹豫的放弃了朱允炆,转而选择了朱棣。
在他看来,那些文臣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
自己明明已经给了他们机会,从武勋手里给他们让渡了那么多的权利,但他们还不满足,他们就是要把大明变成另外一个大宋。
要把大明的皇帝变成傀儡。
这朱元璋是绝对万万不能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