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本,以及终身奉行的行事准则。
可当他真正开始接触儒生,却是又发现,自己脑海中想象的儒生,和现实中真正遇到的儒生完全是两回事。
自从老朱开始放松对他的管束,允许他随意出宫之后,他在京城也接触到了很多的儒生,但真正能担当得起张栽张先生那句话的一个也没见到的。
一眼望去,那些儒生虽然满嘴的仁义道德,但却都是追名逐利之辈,当然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甚至儒生中还有陈新甲这种,表面上一副圣人君子做派,暗地里却做着犹如畜生一般事情的家伙。
这让他心中本来对于儒家的坚定信仰,有了一种幻灭感。
他之前一直觉得文臣主内,治理国家,武勋主外,抵御外敌,如此文武相合,国家自然就能够长治久安,但现在的所见所闻却在清楚明白的告诉他,文武好像水火不容,完全无法融洽相处。
他好像必须要从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加以信重。
朱元璋看着面前的朱高炽,眼神之中不由就有了些许恍惚。
他想到了朱标,当年和朱高炽差不多一样大的朱标,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困惑,面临过这样的选择。
和朱高炽今天一样,因为一件武勋滥权的案子,很多文官突然集体上书当时还是太子的朱标,请求太子殿下严惩武勋,还天下以公道。
当时的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来着……。
他记得就是因为这件事,他掀起了空印案,开始了自大明建立以来,第一次对文官群体的大开杀戒。
然后那些文官就老实了。
那件需要太子秉公主持的案子也不了了之。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胆敢尝试着逼迫太子站队了。
当然,当年的大明和现在的大明局势已经完全不同,朱标和朱高煦也不同。
朱元璋看着面前的朱高炽,却并没有第一时间给出判定,而是语重心长的教导道:“高炽,这就是接触到权利中心代价,以后你会面临更多像今天这样的选择,武勋、文臣,都会逼着你选择他们那一边,因为这代表着朝堂上的权以及朝堂下的利。”
“如何在文臣武勋之间做出选择,这就是所谓的朝堂博弈,就是你以后经常要去思考,去做的